继往开来齐奋进 勠力同心谱华章
全院师生员工:
金虎辞旧岁,玉兔迎春来。至此春节来临之际,学院党政谨向全院师生员工及支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新春问候,祝大家兔年大吉,阖家幸福美满,万事如意通达。
奋进新时代,开拓新局面。过去一年,全院师生员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聚精会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踔厉奋发,贯彻落实云南中医院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建统领发展更加坚定不移,一流党建迈步稳健刚强,着力打造“五力五强”党建品牌,推进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融合,“三全育人”培育项目通过验收并继续立项建设。
我们统筹疫情防控与改革发展,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整合资源与力量,推进专业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师生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我们聚焦学校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一是科研能力逐步增强。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设置开放课题35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专利授权19项,在研项目35项,总经费1128万元;傣医学与傣药学学科获得国家中管局后续发展经费支持150万。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有亮点。2021-2022年度傣医学专业综合评价为C+,2022届本科生就业率100%,研究生就业率100%,完成民族医药特色诊疗实训室建设,在汇贤中医馆和至真堂国医馆新增傣医学专业实践基地和民族民间医药传习基地。学风建设有实效。《傣医学专业学风提升路径的文化反思》荣获“喜迎二十大,建设好‘三风’”征文比赛一等奖,《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劳育“色香味”俱佳》获2022年学校劳动教育案例一等奖。教育教学有成果。获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8项、课程思政示范立项2项、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校级一流课程立项1项。傣医学教材修订已完成6本并提交出版社。助困育人有实招。共53名学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招聘6名勤工助学贫困学生,共发放学生勤工助学酬金25200余元,为学生申请临时困难补助计9300余元。综合素质有提高。获奖学金学生共51人。国家奖学金1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国药天江奖学金1人、校级奖学金11人、获德智体美劳育单项奖各4人,学习进步奖、实践创新奖各4人。获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立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铜奖2项,双创杯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银奖1项,省级铜奖2项;2020级获“省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学生1人获校级德育答辩二等奖,学院获三等奖。2名教师获得“德育答辩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德育答辩优秀工作者”。31名学生获“军训优秀学员”称号,2名教师获“优秀带训教师”称号,2022年度大学生人物推荐1人。
三是服务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参加“中医药民族医药进基层”云南省科技活动周;在雨花毓秀、下庄社区、沐春园社区等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进社区”科普服务活动,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到嵩明县政法委、杨林小街镇开展中医药科普服务活动;博物馆接待上级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约200人次,参观接待7000多人次。
四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特色频现。协办第十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学交流会暨第三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推进“数字博物馆”重大项目,完成古籍唐卡及滇南本草展厅数字化采集;博物馆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承办学校首届“科普之星”大赛,举办第二届“泽兰杯”博物馆科普视频大赛等。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是标志性成果有档次上水平。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高水平学科建设申报两项(傣医学、傣药学);博物馆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批省台办对外交流基地;获教育厅创新团队1个,段小花、陈佳获兴滇人才青年人才专项。冯德强领衔的国家重点研究专项《独龙族等8个民族医药抢救性发掘研究》通过验收,徐福荣领衔课题《三七和滇重楼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
站在新旧交替的又一个节点,我们正沐浴着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和煦春风;站在继往开来的又一个起点,我们正见证着学校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站在学院创新发展的又一个焦点,我们正蓄势待发续写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沸点,我们必须奋斗不息开创新辉煌。星辰大海,虽远必达;唯有奋斗,最是美丽。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民族医药特色发展新华章!
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祝福民族医药人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大阳城集团99aa党总支书记 侯 宾
大阳城集团99aa院长 陈清华
2023年1月18日